介子推“割股啖君”:重耳即位论功封赏为什么独忘了他_晋国_黄河_晋文公

在骊姬之乱后,重耳与一众忠诚的伙伴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流亡生活,足足经历了十九个春秋的漂泊与磨难。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,他们犹如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,不仅战胜了无数困境,还在秦军的保护下,终于到达了黄河的岸边。跨过黄河后,他们就能重返晋国,国内早有内应,回国后即能顺利即位。重耳眼前的家国复兴梦,似乎触手可及。 然而,当他们抵达黄河岸边时,舅父咎犯却向重耳告别。他沉重地说道:“追随您走遍四方,历尽了无数的艰辛,犯下的错误也已太多,实在无力继续陪伴,恳请您准许我离去。”重耳听后,心头一震,立刻发誓:...


在骊姬之乱后,重耳与一众忠诚的伙伴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流亡生活,足足经历了十九个春秋的漂泊与磨难。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,他们犹如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,不仅战胜了无数困境,还在秦军的保护下,终于到达了黄河的岸边。跨过黄河后,他们就能重返晋国,国内早有内应,回国后即能顺利即位。重耳眼前的家国复兴梦,似乎触手可及。

然而,当他们抵达黄河岸边时,舅父咎犯却向重耳告别。他沉重地说道:“追随您走遍四方,历尽了无数的艰辛,犯下的错误也已太多,实在无力继续陪伴,恳请您准许我离去。”重耳听后,心头一震,立刻发誓:“若我不与您同心同德,愿河伯作证!”说完,他毫不犹豫地将随身的玉璧掷入黄河,誓言坚定。这时,介子推也在同船之上,他轻蔑地冷笑道:“上天似乎在庇护您,可您却自以为是,竟然索求奖赏,这实在太丢人了。像您这种人,我怎能与您共事?”过了黄河后,介子推决定隐退,从此再没有出现在重耳的生活中。

展开剩余69%

重耳最终即位为晋文公后,施行了一系列仁政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逐渐繁荣,国人也纷纷支持他。他为那些追随自己多年的逃亡伙伴和有功的大臣们分封土地,授予爵位。然而,奇怪的是,介子推却被重耳遗忘了。介子推曾在重耳最困苦、最饥饿的时刻,不顾自己的安危,割下大腿上的肉为他提供食物,救了他的命。如此深恩,重耳怎能忘记?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忘了,还是故意忽略?

或许重耳真的忘了,毕竟介子推在渡河之前已经隐退,文公即位时,他并不在身边。再者,介子推也从未主动要求过功赏,这让重耳一时没能想到他的恩情也并非不可能。更何况,当时正值晋国内乱,周襄王的弟弟子带在晋国发难,襄王被迫逃往郑国求援。晋国刚刚恢复稳定,重耳的心力本就有限,也不得不顾虑国内的战乱,因此在忙碌之中忽略了介子推。

然而,也有一种可能是,重耳有意忘记了介子推。毕竟,介子推曾为了救重耳的命,割下自己大腿的肉,那份深情,每次与他相见,都会提醒重耳自己曾因他得救,成为今日的晋文公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或许会选择不再见到这样一个“救命恩人”,让自己过得更好。或许重耳也是在有意识地避开介子推,想要将这段痛苦的记忆抛诸脑后。

另外,还有一种可能性,便是重耳身边的那些伙伴们也可能希望他遗忘介子推。毕竟,在那段艰难的逃亡岁月里,正是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肉救命。尽管这些伙伴们心服重耳,但他们也许会心生嫉妒。如果此时论功,介子推无疑是最大功臣,应当受到重耳的重视。于是,伙伴们心照不宣地不提醒重耳,以便他自然遗忘介子推。对他们来说,这或许是一件乐见其成的事情。

然而,介子推的随从终于揭开了这一切。《史记》记载,介子推感到被遗忘,心中充满怨愤,便在宫门悬挂了一封书信。信中写道:“龙欲上天,五蛇为辅。龙已升云,四蛇各入其宇,一蛇独怨,终不见处所。”这封信清楚表明了文公的忘恩负义。重耳读信后,心中震惊,深感自责,立即下令广泛寻找介子推,誓言要弥补自己的过失,绝不让世人认为自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。于是,一场震撼的搜寻开始了。

介子推与母亲逃入了绵山,隐匿在其中。重耳不顾一切,派兵将山围困,并放火烧山,逼迫介子推出山面对他。最终,介子推与母亲依偎在一棵大柳树下,不愿出山,最终在火海中丧命,抱憾终老。

文公痛心不已,虽然他内心深感悔恨,却终究无法挽回这段因疏忽与遗忘而破裂的友情。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高尚,重耳将绵山更名为介山,并设立祭祀,以此纪念介子推的伟大精神,这便是后来寒食节的由来。

事实上,介子推心中并非无怨无悔。若文公一开始就能为他封赏,或许他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决定。然而,历经了十九年艰辛岁月,最终却被遗忘,这种失落和伤痛,任何人都无法忍受。母亲曾劝他:“你为何不去要求赏赐?若死了,又能怨谁?”但介子推坚决回答:“主公能即位,实属天意,我不屑于那些认为这是他们功劳的人。”因此,他选择隐退,不愿与那些曾认为自己功高的随行者同流合污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